不少孩子会在与父母分离时有情绪问题,一般称为“分离焦虑”。比如当父母把孩子送到幼儿园或学校门口,一放开他的小手,准备说“再见”时,孩子就开始激烈地哭闹,好言相劝也没有用……孩子产生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是因为害怕陌生的环境才不愿和亲人分离吗?背后是否还有其他心理因素?父母此时又该如何安抚孩子的情绪,让他们可以坦然说“再见”呢?
其实几乎所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,都会经历与亲近的人之间产生分离焦虑的阶段。对幼儿而言,这是他们与父母(或照顾者)建立情感联系的正常发展过程。
比如第一次踏入陌生的幼儿园或校园,年纪小小的他们因和亲近的家人短暂分离,产生恐惧与不适感,也是人之常情。一般而言,随着他们对环境开始熟识,在老师的引导及同龄小朋友的陪伴下,分离焦虑的情况会在数周后逐渐减轻而最终获得适应。
【资料图】
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时,父母先不要生气或责怪孩子,也不用太紧张。很多父母一见到孩子哭闹着不愿上学,自己的情绪就先上来了,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。正确的做法应是先安抚孩子,接纳他此刻的情绪,不要试图欺骗他,可以和他达成共识,告诉孩子这次的分离只是短暂的,并约定好来接他的时间。几次过后,如果父母都能准时来接他,孩子就能慢慢接受父母只是暂时离开的现实,内心的恐惧自然也会慢慢消除。对于年纪稍大一点儿的幼儿,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,让他们明白分离的原因和过程。所有的游戏都会结束,而结束本身就是一种分离,从中也可以让孩子学习安心说“再见”的方法。
若孩子在分离时总是不受控地感觉到焦虑和痛苦,其实父母要“对付”的并不是那些表面症状,也不应强迫孩子独立,而可以试着从孩子的“安全感、存在感、冒险感、价值感”这几个心理需求层面,去探索并改善他们的内心恐惧。分离焦虑症的出现,很可能是因为这“四感”没有得到满足。有调查显示,很多有分离焦虑症候群的孩子,都是因为在婴儿或幼儿时期,情绪没有被妥善地疏导或者心理需求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。
一是安全感。对安全感的需求是与生俱来的,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了。婴儿的生存所需主要就是三项:食物、温暖与爱。如果在婴儿期不常被大人怀抱,常常哭了好久才得到安抚,这就破坏了孩子的信任感。若孩子对外界不信任,继而就会降低他的安全感。
二是存在感。孩子在学步阶段开始探索外在的世界时,父母有允许他探索吗?愿意让他去触碰新东西吗?此时大人的反应是鼓励、欣赏还是大声喝止?很多孩子在蹒跚学步的时候,常见到有大人在旁大惊小怪、惊呼危险。与其说这是在保护孩子,不如说是在阻碍孩子探索外界与获得自身存在感。
三是冒险感。不少父母在孩子冒险与探索过程中遇到挑战时,在孩子还来不及做出情绪反应前,抢先一步表现得比他们还紧张或痛苦,这不仅抑制了孩子的情绪表达,也压抑了他的冒险感。孩子容易变得过度小心翼翼,也很难培养出自信和勇敢的品质。父母也可以问一下内心: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好奇心和冒险感?
四是价值感。民间常说“三岁定八十”,其实是因为孩子在三岁时已经开始清楚意识到自己是独立个体,一直到10岁左右,逐步形成一定的习性和品格以及对人生的价值感。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建立起“道德意识”,即罪恶感与羞愧感。孩子的家庭成长环境,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能不能习得道德意识,从而建立起做人的价值感。
这时候如果能够教导和训练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那他就可以在价值感上发展出正确的模式。
父母在面对和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比如分离焦虑时,不要一味怪罪孩子不懂事或不听话,而应该冷静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,再寻找合适的解决办法,一方面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和接纳,另一方面也为孩子在处理情绪方面做了好的榜样。
-
艺术家边剃头,边作画,用10万根白发创造“新东方明珠”这是一幅发人深思的画作。近日,上海艺术家杨烨炘走出封闭2个月的家门,以行为绘画的方式创作了《新东方明珠图》献给上海。杨烨炘以疫情期
-
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,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?亚马逊回应“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,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。”近日,消费者赵先生向《中国消费者报》投诉,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,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。
-
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“阳光二手车”工作,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,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,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,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-
国家卫健委:家庭医生签约服务“最后一公里”有望打通3月15日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《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》(以下简称《意见》)发布。
-
2022年1~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:冠军碧桂园近日,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~2月房企拿地(金额)TOP100榜单。令业内惊讶的是,除了品牌房企名次“乾坤大挪移”,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“名不见经传”的新面孔。
X 关闭
X 关闭